首頁 ZETAIL X 耳機、喇叭 Sudio ETT 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質感與功能的全面革命
耳機、喇叭SudioZ+TECHZETAIL X

Sudio ETT 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質感與功能的全面革命

673
Sudio ETT 主動降噪真無線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質感與功能的全面革命

Z+點評:Sudio 改善了前幾款耳機令人詬病的缺點,將 ETT 推至自家產品前所未有的成熟度。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ZETAIL X 客觀綜述
3. Sudio ETT 規格 、基本資訊
4. 開箱、外觀與設計
5. 配戴感受
6. 功能與使用體驗
7. 延遲與連線穩定度
8. 降噪與隔音表現
9. 聲音、續航表現
10. 尾聲


瑞典聲音品牌 Sudio 最近可以說是頻頻推出新產品,繼年初美型美聲的 Fem 之後,這次他們終於跟進趨勢,推出了搭載主動降噪 (ANC) 功能的 ETT 真無線藍牙耳機,實際降噪能力值得期待,不過售價也因此提高了不少,本文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價格的提升是否能換來 Sudio ETT 相應的表現進步?!



*資料來自 ZETAIL X


建議售價: NT$5,100 元
顏 色: 白色、粉色、墨綠色、黑色 (本文體驗版本)
單 體: N/A
類 型: 真無線藍牙耳機
藍牙版本: 藍牙 5.0
編碼格式: SBC
響應頻率: N/A
特殊功能: IPX5 防潑水、主動降噪 (ANC) 功能、充電盒支援 qi 無線充電



▲ 近期購買 Sudio 的產品會送 Sudio 2020 設計運動托特包,詳細的取得方式在文末。


▲ Sudio 的運動托特包設計很簡潔、直接,袋子外側寫著「Music is a universal language (音樂是一門國際語言)」,這是我自己目前最喜歡的 Sudio 活動禮物。


▲ 在托特包的側邊還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瑞典標籤,相當可愛,象徵 Sudio 的北歐基調。


▲ 在提帶的位置還有寫上諸多國家首都和地區,但卻沒有 Taipei,有點可惜。


▲ Sudio ETT 的盒裝和之前的 TolvFem 的設計都差不多,風格十分統一。


▲ 正面下方標示著 ETT 的幾項重點特色,包括搭載主動降噪功能、無線充電…等等。


▲ 背面則是更詳細的功能與配件介紹。


▲ 盒裝的內容物如上圖,包括 Sudio ETT 與一個配件盒。


▲ 配件盒內有八組 (加上耳機本身的耳塞) 不同尺寸 / 設計矽膠耳塞,等一下會有更詳細的介紹;除此之外,還有一條 USB Type-C 充電傳輸線、使用者指南、保證卡。


▲ 值得一說的是這條隨附的 USB-C 充電線的接頭上面有 Sudio 的 Logo,小細節的處理很讓人喜歡。

和設計較有自身特色的 TolvFem 不同,ETT 的外觀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蘋果的 AirPods Pro,兩者都有從腔體延伸出來的「柄」,而且長度差不多,比第一、二代 AirPods 都短。或因為材質、表面處理方式不同,ETT 的耳機造型明顯不如 AirPods Pro 圓潤、精巧,Sudio 除了運用更多線條、邊角勾勒 ETT 的外觀,耳機外側還有一顆實體操作按鍵

不過無論如何,ETT 和 AirPods Pro 的外觀都很相似,如果你不喜歡後者,有很大機率你也不會喜歡前者;好在除了 ETT 之外,你也還有 TolvFem 這兩款以「美型設計」為主打賣點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可以選擇,就看你比較在意外觀,還是功能性。


▲ 這就是 ETT 的外觀,大抵的造型和 AirPods Pro 有些類似。


▲ 拿 AirPods Pro (上) 實際對比,可以發現 ETT (下) 的耳機體積略大,也不像 AirPods Pro 那麼圓潤。


▲ ETT 耳機的「柄」的底部有兩個金屬接點是用來充電用的。同時也能將麥克風位置與嘴巴拉近,提升收音表現。

不管是充電盒還是耳機本體,表面都是 Sudio 耳機標誌性的類膚質塗層觸感滑順、手感很舒適,但缺點就是容易沾指紋、容易弄髒,凡事總是一體兩面的。在外觀顏色上,Sudio 依舊提供了豐富的選擇,ETT 共有四種顏色,分別是白色粉色墨綠色黑色,相比一般真無線藍牙耳機都只有一、兩種顏色,ETT 更能滿足各類型消費者的需求。另外,ETT 也延續 Fem 的 IPX5 防潑水能力,基本的下雨、流汗應該不會導致它損壞,可以戴著它去運動


▲ 四個顏色的 Sudio ETT,左上到左下分別是白色、黑色、墨綠色與粉色。(翻攝、組合自 / Sudio 官網)

ETT 的外觀與設計最讓我眼睛一亮的部分其實不是耳機本體,反而是充電盒。這次 ETT 的充電盒採用方形的造型邊角都很圓潤,超級小巧可愛!很值得一說的是 Sudio 改善了充電盒蓋子的結構設計、配重,使得開蓋絲毫不費力;闔蓋時也有足夠大的磁吸力道,終於可以單手開闔了!


▲ 這就是 ETT 的充電盒,造型與 Tolv、Fem 的充電盒有著天壤之別。


▲ 一旁的皮質掛繩可以提升 ETT 的便攜性。


▲ ETT 充電盒的體積不大,拿在手上剛剛好。


▲ ETT 的充電盒已經做到可以輕鬆單手開闔,必須給予好評。

除此之外,ETT 的充電盒外觀還可以看到四顆 LED 提示燈,顯示邏輯和 NUARL 的 N6N6 Pro 一模一樣,提示效果清楚明瞭:在耳機充電完成、替充電盒充電時會顯示「充電盒」的剩餘電量;在替耳機充電時則會顯示「耳機」的充電狀態 (左、右各亮一顆,熄滅表示充電完成),而且還會有「呼吸燈」的效果,不難看出 ETT 的充電盒的質感有大幅躍進。對我而言,唯一的缺點就是耳機凸出充電盒平台的幅度不多,所以要把耳機拿出來不太順手,期待 Sudio 未來可以針對這點改進。


▲ 從上圖可以看到耳機在充電狀態下,最左邊跟最右邊的 LED 提示呼吸燈都會亮起。


▲ 兩邊的耳機上都分別印有 Sudio 的 Logo 與 L 或 R 的字樣。


▲ 從上圖可以看出,雖然 Sudio 已經貼心地替 ETT 設計凸起的止滑條 (前後都有),但要將耳機從充電盒拿出來還是不太容易。


▲ 充電盒開蓋後的俯瞰樣貌。


Sudio 之前的 TolvFem 都比較強調配戴時的緊密感,但或許是因為主動降噪功能的加入,ETT 轉而追求極端舒適的配戴體驗,它的單耳重量僅有 5 公克,非常輕盈,不過就算搭配最大尺寸的耳塞戴起來都還是不夠緊密,有種「不安全感 (雖然也不至於會掉下來)」,往好處想就是 ETT 的異物入侵感不會很明顯輕放進去耳朵就可以戴好


▲ 如果你比較偏好沒有壓力、舒適的配戴感受,ETT 應該會深受你喜愛。(翻攝自 / Sudio 官網)

ETT 隨附非常多尺寸的矽膠耳塞,而且還有兩種形式可以選擇,其中一種是比較傳統、有一點高度的,戴起來更能深入耳道,是我比較習慣、喜歡的形式;另一種則是與 Fem 隨附的矽膠耳塞一樣偏「淺」的,搭配這個耳塞可以進一步降低異物入侵感,不過因為它很「淺」、很「薄」,我的耳道會被它的邊緣刮到,不太舒適,由於每個人的耳朵構造都不一樣,建議你可以兩種都戴看看再做選擇。


▲ 從側面就可以看出 ETT 隨附的兩種形式的矽膠耳塞有何差異。以 Sudio 的說法,左邊淺淺扁扁的是「碟狀 (parabolic)」、右邊比較傳統的則是「錐狀 (conic)」。


▲ 在八組耳塞當中,有五組是「碟狀」耳塞、三組是「錐狀」耳塞。


從產品的設計可以看出 Sudio 可能不太果斷,耳機的操作方式從 Tolv 的「實體按鍵」改為 Fem 的「觸控手勢」之後,這次 ETT「又回到最初的起點」,採用「實體按鍵」作為耳機的操作方式。老實說,我覺得 ETT 有著絕佳的使用「觸控手勢」進行操作的條件,現在用來放實體按鍵的區域 (如下圖) 就很適合,不僅大小和手指差不多,也因為耳機造型的改變而更不容易誤觸,拿來放按鍵實在有點可惜。


▲ ETT 的操作按鍵位置。


▲ 我也嘗試將實體按鍵移除,模擬 ETT 採用觸控手勢操作的外觀,我覺得還挺好看的。(原圖翻攝自 / Sudio 官網)

還好 ETT 的按鍵操作很好用,邏輯因為左右對稱也清晰易懂按一下左、右邊耳機的按鍵都可以播放 / 暫停音樂按兩下切換至下一首歌按三下切換回上一首歌長按則是開啟 / 關閉主動降噪。ETT 沒有設計按四下的功能,所以沒辦法直接用耳機啟動語音助理、調整音量,對我而言是可有可無,不過如果你很在意耳機控制的完整性,那可能需要考慮一下。另外,價格偏高的 ETT 仍然沒有「取下 / 放回自動暫停 / 播放音樂」的功能,可謂一大遺憾。


▲ 按一下左、右邊耳機的按鍵都可以播放 / 暫停音樂。


▲ 按兩下切換至下一首歌。


▲ 按三下切換回上一首歌。


ETT 搭載藍牙 5.0,連線品質穩定,在我使用的過程中都完全沒有遇到過任何「單邊聲音短訊又瞬間恢復」的情況,成功延續 Sudio 真無線藍牙耳機優異的表現。延遲方面也和之前的 TolvFem 沒有太大差異,在觀看影片、聽音樂時,幾乎看不出來延遲打字玩遊戲時則會有明顯延遲,但可以感覺到 ETT 的延遲時間已有稍微縮短,算是意料之外的小驚喜。


▲ ETT 在聽音樂與觀看影片時不會有明顯延遲。


作為 Sudio 第一款搭載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藍牙耳機,坦白說,我原本對它沒什麼期待,想說效果大概就跟 Urbanista 的 New York 一樣微乎其微,沒想到 ETT 的表現還不錯,它的主動降噪主要是消除低頻噪音對於高頻則沒有明顯效果

當然,它AirPods ProWF-1000XM3 相比依舊遜色不少,而且似乎可以聽到極細微的底噪,但至少可以讓背景噪音變得比較小聲、安靜,來到可以忍受或進行工作、讀書的範圍內,再搭配上音樂的播放,基本上也不會受到噪音的干擾。比較奇怪的是,ETT 與裝置連線後,預設是關閉主動降噪的,還需要使用者自己長按按鍵來開啟,而且耳機也不會記憶使用者上次的使用狀態,所以每次都得重新切換模式,若 Sudio 未來能改善這部分,相信使用體驗能大大提升。


▲ ETT 的主動降噪和 WF-1000XM3 一樣都會將風聲收進來,不像 AirPods Pro 的表現如此自然,因此我建議你在風大的環境就將主動降噪關閉。


▲ 每次使用 ETT 都得重新長按按鍵切換至主動降噪模式,稍嫌繁瑣。


聲音表現是 ETT 最大的缺憾,Sudio 沒有在官網標示它的單體、振膜資料,不過從音訊編碼僅支援 SBC 也不難發現聲音肯定不是 ETT 主打的部分。雖然價差稍大,不過主觀聽感我還是傾向以 thecoopidea 的 BEANS+ 來進行對比;ETT 的調音取向與 Fem 類似,都走三頻均衡的路線,但是聽感卻不如 Fem,它的整體聲音靠後、單薄,就像是中間隔了一層紗,因此缺乏人聲的質感,沒有 BEANS+ 來的透明、乾淨。


▲ ETT 的聲音是它整體相對黯淡的部分。

在面對編曲比較豐富、複雜的歌曲,比如蘇打綠的〈Tomorrow Will Be Fine〉時,ETT 沒辦法表現出良好的層次感,雖然聽得到各個樂器的聲音與細節,但是分離度不足會導致聽起來全部混在一起。以古典跨界樂團 The Piano Guys 重新演繹的〈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來說,ETT 的聲音缺少 BEANS+ 飽滿、包圍的感覺,在聽音樂時的氛圍感有所落差。ETT 的聲音也不是一無是處,像是它的高頻就非常有穿透力、乾淨明顯要好於 BEANS+


▲ Sudio ETT 的聽感比較單薄,不夠飽滿。

▲ 蘇打綠的〈Tomorrow Will Be Fine〉。(影片轉載自 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 The Piano Guys 重新演繹的〈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影片轉載自 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根據 Sudio 的資料,ETT 的續航表現不太起眼,在關閉主動降噪的狀態下,ETT 可以連續播放 6 小時的音樂;開啟主動降噪後則縮短至 4 小時,不過我以「ZETAIL X 標準耳機續航測試 (將耳機與固定裝置連線,以 50% 音量連續播放相同音樂)」來檢驗 ETT 的續航表現卻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在開啟主動降噪時,ETT 可以連續播放 6 小時 24 分鐘的音樂關閉主動降噪時則延長至 7 小時,表現明顯比 Sudio 給出的數據更好,達到了應有的水準。

但要特別提到的是,我發現無論開啟或關閉主動降噪,左耳都會提前關機 (在右耳還剩餘 60% 時),可能與左耳作為「主耳機」有關;所以我測得的都是右耳的連續播放時間,換句話說,如果你要長時間使用,中途可能要先把左耳機拿去充電。另外,ETT 很棒的一點就是它的充電盒支援 qi 無線充電,因此你只要把它擺在無線充電板上面就可以直接進行充電,用起來很方便、直覺。


▲ 除了充電盒本身的 USB-C 充電插槽外,你也可以透過 qi 無線充電板替它充電。


近期 Sudio 可以說是頻頻推出新產品,從真無線藍牙耳機到藍牙喇叭都可以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儘管如此,ETT 卻依然有很高的完成度,大部分方面的表現幾乎都比 Tolv、Fem 更好或至少持平,質感提升明顯;主動降噪的加入固然眾望所歸,然而除了持續加入新功能,若 Sudio 也能針對耳機基本層面和使用者體驗上有更大幅的改善與進步,相信是在耳機售價上調的情況下,消費者所一致盼望的。

看完文章如果你對 ETT 有興趣的話,可以到 Sudio 的官網購買 (www.sudio.com),除了可以輸入 ZETAIL 的折扣代碼:「ZETAIL85」「全館商品 85 折」外,還有全球免運宅配到家一年保固30 天內無條件退貨…等服務;更棒的是目前 Sudio 有推出「夏季活動」凡購買耳機就會送開箱提到的 Sudio 2020 設計運動托特包!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吧~

購買 (Sudio 官方網路商店)


責任編輯:胡思玄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