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ZETAIL X 周邊產品 UAG UAG 經典外觀耐衝擊 iPhone 12 Pro Max 軍規防摔保護殼 開箱體驗 (Plasma、Pathfinder、PLYO):經典不敗,防護不掰
UAGZ+TECHZETAIL X周邊產品

UAG 經典外觀耐衝擊 iPhone 12 Pro Max 軍規防摔保護殼 開箱體驗 (Plasma、Pathfinder、PLYO):經典不敗,防護不掰

667
UAG 經典外觀耐衝擊 iPhone 12 Pro Max 軍規防摔保護殼 開箱體驗 (Plasma、Pathfinder、PLYO):經典不敗,防護不掰

Z+點評:本文開箱的三款保護殼都很有 UAG 的特色跟想法!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Plasma 透色系列
3. Pathfinder 實色系列
4. PLYO 全透系列
5. 尾聲


前兩週開箱了 [U] 系列保護殼後,這次要開箱 UAG 相對經典的保護殼系列:Plasma (透色款)、Pathfinder (實色 / 迷彩款) 和 PLYO (全透明款);當然,除了外觀和設計的高辨識度,它們也都有著軍規等級的「防護性」。這篇文章會分享我個別使用這三款保護殼的心得,如果你最近也剛入手 iPhone 12 Pro Max,正在選購保護殼,不妨繼續看下去吧!



▲ 今天總共要開箱五個保護殼,不過他們其實是分屬 Plasma、Pathfinder 和 PLYO 三個不同系列。


▲ Plasma 保護殼的盒裝又回到 UAG 沿用多年的設計,可以直接看到背蓋外觀。


▲ UAG 臺灣找來金鐘影帝吳慷仁擔任品牌代言人。


▲ 本文要開箱的三個系列保護殼。


▲ 從正面就可以知道這是達到 MIL-STD 810G 軍規防摔標準的保護殼。


▲ 背面是更多關於 UAG 保護殼的特色介紹。

我本來對 Plasma 保護殼沒有太大期待,不過實際上手後,它卻讓我相當驚艷。Plasma 保護殼採用 UAG 招牌的「三層防護結構」,分別是「邊角吸震緩衝設計」「硬塑膠外殼」「蜂巢式複合結構」,讓 Plasma 保護殼無論看起來、拿起來都很有現代感和立體感,整體質感出乎意料的好,只要你對這個外觀風格不反感,它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 Plasma 保護殼所使用的「三層防護結構」,由上至下分別是「蜂巢式複合結構」、「硬塑膠外殼」和「邊角吸震緩衝設計」。


▲ 如此標誌性的設計風格,使得 Plasma 保護殼有著強烈的立體感。


▲ 既然叫「透色系列」,Plasma 的保護殼背板自然帶有一定透明度,可以直接看到裡面的「蜂巢複合式結構」。


▲ Plasma 保護殼共有「透黑」、「透明」與「透藍」三種顏色。(圖片來源 / 翻攝自 UAG)

雖然 iPhone 12 系列手機本身的造型很方正,不過 UAG 還是讓 Plasma 保護殼的邊角保有一定弧度 -- 別小看這一點弧度,它對於手機握持舒適感的提升其實非常明顯;再加上邊框上的凸起設計可以有效增加摩擦力,讓 Plasma 保護殼握起來更穩定,兩相搭配之下提供了很令人滿意的握感。只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使用手機時習慣把小拇指抵在手機底部,有時會因為分模線而覺得有點「割手」,這算是一個美中不足的小缺憾。


▲ Plasma 保護殼邊框上的「凸起設計」可以提升握持的穩定性。


▲ Plasma 保護殼的握感很不錯。

由於 Plasma 保護殼的背面都是硬塑膠材質,使得它容易刮傷的程度顯著高於我最近開箱的其它保護殼 (而且在有刮痕時看起來也會更明顯);在相同的使用方式、條件下,其它保護殼看起來都還是光亮如新,Plasma 保護殼卻已經出現了一些刮痕,所以如果你會介意這點,在日常使用時一定要多加注意,不要把手機放在粗糙的表面或跟其它堅硬物品放在一起。

使用體驗方面,Plasma 延續 UAG 其它保護殼一貫的高水準,軟式橡膠按鍵非常好按回饋舒適開孔精準,且 Lightning 插槽的開孔有加大,可以相容於更多第三方品牌的充電傳輸線。支援 qi 無線充電和 Apple Pay;唯獨 iPhone 12 系列新的 MagSafe 磁吸功能無法在 Plasma 保護殼上使用,所以如果你有計畫購入相關配件,可能要考慮一下。


▲ Plasma 保護殼的按鍵回饋不錯。


▲ Plasma 保護殼的開孔很精準,而且底部中間的 Lightning 插槽有特別加大。


▲ Plasma 保護殼的邊框有部分高於貼上玻璃保護貼之後的 iPhone 12 Pro Max;翻到背面,相機模組的四周也有加高,以免平常不小心刮傷鏡頭。

剛剛提到了 UAG Plasma 保護殼由「邊角吸震緩衝設計」、「硬塑膠外殼」、「蜂巢式複合結構」構成的「三層防護結構」,可想而知它有著強大的撞擊緩衝、分散能力。根據 UAG 的說法,Plasma 保護殼的防摔能力達到 MIL-STD 810G 美國軍規防摔標準 (1.2 公尺),他們在 1.2 公尺的高度將裝著 Plasma 保護殼的手機連續摔落 26 次,結果手機功能依舊正常,我想這樣的防護性應該是不容置疑的。


▲ Plasma 不出意外地達到 MIL-STD 810G 美國軍規防摔標準,有著強大的防護能力。


Pathfinder 保護殼和剛剛的 Plasma 外觀相似性很高,兩者共用相同的設計風格,不過 Pathfinder 保護殼的背板捨棄「亮面」和「透明」元素,完全採用磨砂觸感的消光硬塑膠材質,且質地又比 [U] 系列的 Anchor 保護殼更細緻,觸感很棒,也比 Plasma 保護殼更有一體感。而且 Pathfinder 系列共有多達八種顏色 / 款式 (實色或迷彩) 可選,對一些覺得 Plasma 只有三種顏色太少、不足以展現個人風格的消費者而言,Pathfinder 應該是很好的選擇。


▲ 裝上 Pathfinder 保護殼的 iPhone 12 Pro Max。


▲ Pathfinder (左) 和 Plasma 保護殼 (右) 的外觀設計幾乎是一樣的,只有一些些微差異,等等會再提到。


▲ Pathfinder 還分成「迷彩」與「實色」兩種款式,其中「迷彩」看起來更有野外生存的氣息。


▲ 將「迷彩」跟「實色」一起看,Pathfinder 總共有「迷彩綠」、「迷彩黑」、「經典黑」、「經典藍」、「經典綠」、「經典橘」、「經典灰」、「經典白」八種顏色 / 款式可選,大部分消費者應該都能找到自己偏好的選擇。


▲ 實際上手、從上圖都可以感受、看到「迷彩」款式 Pathfinder 的背蓋有兩種不同觸感 (迷彩圖樣與背蓋本身),相當特別。


▲ 「實色」款式的 Pathfinder 則是標準的磨砂處理,觸感很細緻。

相較於 Plasma,中文意思是「探路者、開拓者」的 Pathfinder 因為材質選用、設計元素的微調,顯得更強悍、有侵略性。在背板上可以看到五顆或有實際用途、或裝飾用的螺絲,這是 UAG 保護殼常有的元素;再加上新的「吊飾孔」設計 (它是 UAG 目前唯一有吊飾孔的保護殼系列),可以確保手機在劇烈活動下也被固定住。縱觀上述改變,都一再體現了 Pathfinder 保護殼更著重野外、探險…等使用情境;如果你熱愛冒險,這個系列顯然就是為你而生。


▲ 在 Pathfinder 的背蓋可以看到五顆螺絲,設計感強烈,這是 Plasma 所沒有的。


▲ Pathfinder 的背面下方有個「吊飾孔」,讓它成為 UAG 目前唯一有吊飾孔設計的保護殼系列。

實際使用下來,因為 Pathfinder 保護殼同樣具備「弧形邊角」「邊框凸起設計」,所以也有著良好的握感、握持穩定性。Pathfinder 保護殼與 Plasma 的功能支援性一致,裝上保護殼都可以正常使用 qi 無線充電、Apple Pay,但新的 MagSafe 磁吸功能就無法使用。Pathfinder 保護殼的開孔精準,且 Lightning 插槽的開孔經過加大電源鍵很好按,但音量鍵不曉得為什麼按起來比較費力,對使用體驗有一定影響。


▲ Pathfinder 邊框上也有凸起設計,讓握持的穩定性更出色。


▲ Pathfinder 的握感舒適,單手長時間握持都不是問題。


▲ 不曉得為什麼,Pathfinder 的電源鍵按壓回饋恰到好處,音量鍵按起來卻比較費力,不排除是公差所致。


▲ Pathfinder 底部的開孔精準,Lightning 插槽的開孔同樣有加大。


▲ 由於設計跟 Plasma 大同小異,Pathfinder 保護殼邊框高於貼上玻璃保護貼後的螢幕、相機模組的四周也有增厚加高,都是為了進一步保護手機。

Pathfinder 也搭載 UAG 保護殼主打的「三層防護結構」,分別是「邊角吸震緩衝設計」「硬塑膠外殼」「蜂巢式複合結構」,因此可以達到良好的緩衝、分散撞擊力道的效果。Pathfinder 的防摔能力同樣符合 MIL-STD 810G 美國軍規標準 (1.2 公尺);裝上它之後,UAG 在 1.2 公尺的高度將其連續摔落 26 次,結果手機的功能依舊正常,防護性能相當強大。


▲ Pathfinder 採用 UAG 的「三層防護結構」來增強保護殼耐衝擊和緩衝撞擊的能力。


▲ 最終效果很不錯,經過 UAG 的測試,Pathfinder 可以在 1.2 公尺的高度連續摔落 26 次而不損壞,相信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不小心」與「意外」。


簡單來說,[U] 系列的 Mouve 就是 PLYO 保護殼的孿生版,仔細比對兩者後,我只找到三個不同之處首先是背板下方的 Logo 一個是 [U] 系列的、一個是 UAG 自己的;第二項差異比較可能實際影響你做抉擇,就是保護殼的內部處理方式不一樣,不同於 Mouve 的「霧透」設計,PLYO 是「全透」的,看得到手機顏色和蘋果 Logo;最後則是 PLYO 的顏色選擇比較少只有兩種,而 Mouve 有四種 (也包含 PLYO 的兩種)。


▲ 在幾乎相同的設計的背後,其實 PLYO (右) 跟 Mouve (左) 還是有一些差異。


▲ 首先是兩者背板底部的 Logo 不同,PLYO (上) 的是 UAG 自己的 Logo,而 Mouve (下) 則是 [U] 系列這個新品牌的 Logo。


▲ 第二點是兩個保護殼背板內側的處理方式不同,PLYO 是亮面 (上)、Mouve 是霧面 (下)。


▲ PLYO 只有「全透黑」跟「全透明」兩種顏色。(圖片來源 / 翻攝自 UAG)


▲ 看完上面的比較,你更喜歡「全透」設計的 PLYO 還是「霧透」的 Mouve 呢?

除了上述三點外,兩款保護殼都完全一樣,因此以下就直接改寫我對 Mouve 保護殼的體驗感受


▲ 裝上 PLYO 保護殼的 iPhone 12 Pro Max。

UAG 藉由在 PLYO 保護殼的背板加上無數細小的點陣紋路,讓它有著類似霧面保護殼「不易沾指紋」的特性;另一方面卻也跟透明保護殼一樣「看得到手機背面」,相當有特色。另外,因為點陣紋路在背板外側,所以可以同時增大摩擦力增強手感和握持穩定性,這個設計真的深得我心。


▲ PLYO 保護殼的背板外側佈滿無數細小的點陣紋路,能夠有效提升手感。

我們知道 iPhone 12 Pro Max 的尺寸增大,加上新的平面邊框設計導致握持手感下降,UAG 則和 Catalyst 一樣,透過改變保護殼的設計來彌補這點。UAG 將 PLYO 保護殼背面的左右兩側邊框改為切邊設計降低「割手感」或被邊框「抵住」的感覺,對握感的提升非常明顯。


▲ 得益於 PLYO 兩側邊框的切邊設計,使其在方正之餘還是有著舒適的握感。

UAG 刻意將 PLYO 保護殼設計的很方正,裝上 iPhone 12 Pro Max 後,竟然有種三星 Galaxy Note 系列的既視感,不曉得這背後的設計哲學是什麼,不過可以確定 PLYO 追求的是一種「平衡」的觀感和使用體驗,所以就跟 hoda 的「晶石保護殼」類似,儘管已經替相機模組增高一圈,UAG 又在四角加入小小的凸起設計,讓它四角等高,平放使用的時候就不會晃來晃去,很不錯的設計。


▲ PLYO 保護殼的相機區域四周有經過增厚加高,避免鏡頭被刮傷。


▲ 不過仔細看可以發現,UAG 還特別又把保護殼本身的四個角落都墊高,這是為了避免單獨加高相機區域所導致的「不平衡」問題。

得益於 UAG 的「邊角蜂巢結構」設計,PLYO 保護殼除了達到 MIL-STD 810G 美國軍規防摔標準 (1.2 公尺) 外,甚至還能承受最大 2.44 公尺 (8 ft) 高度摔落的衝擊,依舊延續 UAG 一貫強大的耐衝擊能力。


▲ PLYO 的四個角落內部都有「邊角蜂巢結構」,確保可以及時緩衝、分散撞擊的力量,而這也使它達到了 MIL-STD 810G 的美國軍規防摔標準。

PLYO 保護殼的使用體驗很不錯,Lightning 插槽的開孔精準,而且有加大,可以相容於更多第三方配件;按鍵非常好按、回饋力道良好;不過 PLYO 本身厚度比較厚,所以手指需要伸比較進去才碰得到靜音撥鍵,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另外,裝上 PLYO 保護殼後,也不會影響到 qi 無線充電、Apple Pay 以及 MagSafe 磁吸功能 (UAG 有特別說明),可以放心使用。


▲ PLYO 的按鍵都很好按。


▲ PLYO 保護殼的開孔很精準,Lightning 插槽同樣有特別加大。


▲ PLYO 的邊框高於貼上玻璃保護貼的 iPhone 12 Pro Max 螢幕。


雖然這次開箱的是 UAG 相對經典、入門的保護殼系列,但從文章中不難發現它們其實都帶給我不少設計或使用體驗上的驚喜,而且也把其作為「保護殼」的「本分」顧及得很好。如果你喜歡這個頗具辨識度、記憶點的 UAG 保護殼設計,Plasma、Pathfinder 和 PLYO 三款保護殼應該都不太會讓你失望。

購買 (UAG 臺灣總代理官方蝦皮商城)


責任編輯:胡思玄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