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深入評測 Asus ROG Phone 3 電競遊戲手機 開箱評測:更小的創新,更大的野心
AsusZ+TECHZETAIL X手機深入評測

ROG Phone 3 電競遊戲手機 開箱評測:更小的創新,更大的野心

1.1k
ROG Phone 3 電競遊戲手機 開箱評測:更小的創新,更大的野心

Z+點評:ROG Phone 3 或許少了前兩代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新,但卻似乎能看見 ROG 更大的野心。


本文目錄

1. 客觀綜述
2. ROG Phone 3 規格 、基本資訊
3. 開箱、外觀與設計
4. 螢幕
5. 遊戲體驗與配件介紹
    – Aero 螢光保護殼
    – 炫光智慧保護殼
    – ROG 抗菌玻璃保護貼
    – 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
6. 系統、效能與使用體驗
7. 相機
8. 續航與充電
9. 尾聲


「ZETAIL X 客觀綜述」目前已將 iPhone 與 Android 手機分開比較,因此未來 iPhone 手機將不再有「標竿」之標註,而 Android 手機則不變 (下圖一)。而客觀綜述也改為自正文中擷取短句 (下圖二),易讀性更高,詳細表現仍需以正文為主。

*資料來自 ZETAIL X


建議售價:
12GB RAM / 512GB 儲存空間:NT$29,990 元
16GB RAM / 512GB 儲存空間:NT$33,990 元 (本文評測版本)
顏色: 幻影黑
外觀尺寸: 171 x 78 x 9.85 (mm)
機身重量: 240 公克 (g)
儲存空間:
12GB RAM (LPDDR5) / 512GB 儲存空間 (UFS 3.1)
16GB RAM (LPDDR5) / 512GB 儲存空間 (UFS 3.1) (本文評測版本)
螢幕: 6.59 吋 FHD+ (2340 x 1080) 解析度 144Hz 更新率 AMOLED 第六代康寧大猩猩玻璃螢幕
系統: Android 10 搭載 ROG UI
處理器: Qualcomm Snapdragon 865+ (Plus) 處理器
主相機: 6400 萬畫素、f/1.8 光圈、SONY IMX686 感光元件
廣角鏡頭: 1300 萬畫素、f/2.4 光圈、125 度超廣角
微距鏡頭: 500 萬畫素、f/2.0 光圈
前置鏡頭: 2400 萬畫素、f/2.0 光圈
電池容量: 6,000mAh
特色功能: 「專業錄影」模式、144Hz 螢幕更新率、1 毫秒反應時間、10-bit HDR 顯示、NFC、雙前置立體聲喇叭、2×2 MIMO、Wi-Fi 6、螢幕指紋辨識、AirTrigger 3 超音波觸控鍵、HyperFusion 多重天線技術、Aura RGB 燈光效果、雙 USB Type-C 充電插槽、SDR2HDR、5G、TUV 低藍光護眼認證、四麥克風、增強版 X 模式、Armoury Crate、PowerMaster 電力達人


▲ ROG Phone 3 的盒裝和過去相比算是有不小改動,我猜是為了避免手機意外掉落的情形,但整體風格還是很「ROG」。

▲ 盒裝其中一面寫著「ROG Phone 3」的字樣。

▲ 盒裝頂部的 ROG Logo。

▲ 盒裝有許多像上圖的線條點綴,很酷炫,與 ROG Phone 3 的設計相呼應。

▲ 雖然盒裝的打開方式同樣是「抽出」,但手機改放在底部 (而不是抽出的部分),就不太會再意外掉落。

▲ 上圖就是 ROG Phone 3 盒裝內所有的內容物,非常豐富,包括 ROG Phone 3、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Aero 專屬保護殼、HyperCharge 充電器、USB Type-C to USB Type-C 充電傳輸線、USB-C to 3.5 毫米轉接線 (對,ROG Phone 3 沒有 3.5 毫米耳機孔了)、側面充電插槽防塵塞…等。

▲ 必須給予好評的是無論充電傳輸線或 USB-C to 3.5 毫米轉接線,都分別有 ROG 與 ASUS 的 Logo,但後者是 ASUS 而非 ROG Logo 也不禁讓我擔心即將登場的 ZenFone 7 是否也會跟進把 3.5 毫米耳機孔拿掉。

ROG PhoneROG Phone II 還有印象的讀者,這次看到 ROG Phone 3 應該仍然會感到「似曾相識」。確實如此,三代 ROG Phone 的設計語言都沒有太大的改變,除了不用額外花太多成本重新設計外觀,大部分遊戲配件也都可以繼續沿用,對於消費者顯然也更有利;只是那些期待 ROG Phone 3 在設計上會有大革新的消費者可能就要失望了。

▲ ROG Phone 3 的正面和背面外觀,看起來和 ROG Phone II 真的有極高相似度。

ROG Phone 3 和 ROG Phone II 的設計還是有些不同之處,如同 ROG Phone II 之於 ROG Phone,ROG Phone 3 的變化可以用「更低調」、「更中性」、「更簡潔」來概括。像是雙前置立體聲喇叭已經沒有橘色線條點綴背面的「炫彩之痕 (沿用我在〈ROG Phone II 開箱評測〉幫它取的名稱XD)」的數量也大幅減少。雖然依然有「電競」色彩,但相比第一代 ROG Phone 明顯褪去很多,一般使用者的接受度應該更高了。

▲ 移除了橘色裝飾線條 (上圖) 的 ROG Phone 3 雙前置立體聲喇叭 (下圖)。

▲ 上圖為 ROG Phone II、中圖與下圖皆為 ROG Phone 3。透過對比可以發現「炫彩之痕」的數量大幅減少,也變得更細。

ROG Phone 歷代外觀最具標誌性的元素,莫過於用來散熱的「異形切割區」了,不過 ROG Phone 3 不再採用「金屬 + 玻璃」的拼接設計,而是改以「透明玻璃」,讓使用者仍然得以一窺這次號稱大了 6 倍的金屬散熱銅片。雖然「切割」的面積小了許多,好在科技感絲毫不減,也同時強化了機身結構的一體性降低組裝難度與損壞機率,就現實層面來看是好的轉變。

▲ ROG Phone 3 新的「異形切割散熱區」設計,改用上透明玻璃,看起來還是很有科技感。

ROG Phone 3 的背面採用雙曲面玻璃,加上和鋁合金邊框之間幾乎沒有縫隙,使得 ROG Phone 3 有著很出色的握感完全沒有「割手」的不適感;只是重量達到 240 公克 (與 ROG Phone II 一致),長時間單手握持還是比較費力,免不了需要休息一下。

▲ ROG Phone 3 背面的玻璃採用雙曲面設計,提升握持感受。

ROG Phone 3 的做工品質非常好,除了上一段提到它在不同材質間的過渡相當自然外,音量鍵、電源鍵本身也沒有鬆動的狀況,按壓回饋都很清脆,徹底展現了一款旗艦手機應有的質感。最後,因為 ROG Phone 3 背面散熱孔的緣故,導致它依然不具備任何防水、防潑水、防塵能力 (至少官方沒有標示),相當可惜。

▲ 電源鍵和音量鍵位於機身右側。

▲ 值得注意的是,電源鍵的四周還可以用上橘紅色來妝點,相當獨特。

▲ 底部的 USB Type-C 充電插槽。

▲ 位於機身左側上方的 SIM 卡槽,可以同時插兩張 nanoSIM 卡,不能透過記憶卡擴充容量稍嫌可惜。

▲ 導致 ROG Phone 3 註定無法具備防潑水能力的散熱孔。


身為「電競」手機,除了硬體規格、遊戲體驗不能扯後腿,「螢幕」作為將遊戲畫面呈現給使用者、使用者玩遊戲最主要的媒介,也應該要有高水準的表現。前代 ROG Phone II 的螢幕在各項指標上都有很漂亮的數字,這次 ROG Phone 3 也延續了這點,像是支援 10-bit HDR 顯示Delta E 小於 1,號稱可以提供精準的色彩顯示效果…等。


▲ ROG Phone 3 螢幕對於各種 HDR 規格的支援情形。

ROG Phone 3 搭載 6.59 吋 FHD+ (2340 x 1080) 解析度的 AMOLED 螢幕,乍看和前代一樣,不過其實 ROG Phone 3 透過減少屏閃,一定程度改善了傳統 AMOLED 螢幕在低亮度下,因為 PWM 調光容易導致眼睛不適的情形;另外,ROG Phone 3 的螢幕採用硬體層級的低藍光設計,能夠降低對顯示效果的影響,不像其它手機的「護眼」、「低藍光」模式,會讓螢幕變得「黃黃的」,這也使得 ROG Phone 3 獲得了德國萊茵 TÜV 的低藍光護眼認證

「高更新率螢幕」幾乎成為近期旗艦手機的標配,ROG 作為最初引領此風潮的品牌之一,這次在 ROG Phone 3 提供了 60Hz、90Hz、120Hz 與最高 144Hz 的更新率供使用者選擇,相比 ROG Phone II 又更進一步。因此不管是瀏覽網頁、滑 Instagram,還是實際玩遊戲,只要涉及到「滑動」操作,應該都可以明顯感受到 144Hz 更新率所帶來的「視覺」上的順暢感 (相比一般手機的 60Hz 更新率),習慣之後就很難回去了。


▲ 在預設情況下,ROG Phone 3 共有四個更新率可以供使用者選擇,分別是 60Hz、90Hz、120Hz 與新增的 144Hz;你也可以選擇「自動」,系統會根據螢幕的顯示內容、使用者的操作情形自動調整更新率。

ROG Phone 3 螢幕的實際顯示效果跟 ROG Phone II 相差無幾最低和最高亮度依舊十分令人滿意,停留在峰值亮度的時間似乎有所延長,因此在大太陽底下的顯示效果非常清楚可視角度也很廣亮度在各個角度下沒有明顯下降,只有在極大角度時,會出現些微色偏。不過 ROG Phone 3 在顯示非黑色的純色畫面時 (例如白色、灰色),還是有跟部分 AMOLED 螢幕一樣,看起來「髒髒」的感覺 (俗稱「抹布屏」),希望下一代 ROG Phone 能夠改善。

將其和蘋果 iPhone XS 比較可以發現,ROG Phone 3 螢幕的對比度、飽和度都明顯更高,整體顯示效果鮮艷、亮麗,對於有高度看影片、玩遊戲需求的使用者應該會覺得很漂亮。不過透過 YouTube 在播放 FHD (1920 x 1080) 解析度 HDR 影片時,我發現 ROG Phone 3 的動態範圍沒有 iPhone XS 來得高亮度細節保留較少,稍嫌可惜。

▲ 我用來比較 ROG Phone 3 與 iPhone XS 螢幕的其中一部 HDR 60 FPS 影片。(影片轉載自 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遊戲體驗」一直都是 ROG Phone 3 最強而有力的賣點,這次主要是對既有的功能基礎再行強化,例如「增強版 X 模式」讓使用者可以在「Lv1」、「Lv2」與「Lv3 (需搭配 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三個效能強度中選擇,所以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偏好遊玩的遊戲類型選擇合適的效能強度,而不需要無時無刻、在每個遊戲都「火力全開」。

除此之外,增強版 X 模式還可以直接調整全局的「觸控」與「網路」設定,包括「滑動靈敏度、精準度」、「觸控靈敏度」…等,不再只能針對各別遊戲進行設定。

▲ ROG Phone 3 的「遊戲精靈」的介面,可以看到多個新功能,包括旁邊一排的「浮動視窗」Apps。


▲「遊戲精靈」的設定選項。


▲ 使用者也可以自己調整「遊戲精靈」中,各項功能的上下順序。

▲ 「遊戲精靈」新加入的「準星輔助」功能,開啟後會有一個準星在螢幕正中央,在槍戰遊戲中很方便,習慣之後可以更快速進入瞄準與射擊。

▲ 「遊戲精靈」新加入的「標記錄影」功能是讓玩家可以「回錄」最長 30 秒之前的螢幕畫面,如此一來就不用擔心來不及記錄自己「吃雞」或勝利的時刻。


▲ Armoury Crate 新的啟動動畫,已經沒有前代那種「有頭沒尾」的感覺。


▲ Armoury Crate 的第一層介面,在這邊就可以開關、設定大部分基礎功能了。


▲ 使用者可以在「Lv1」、「Lv2」、「Lv3」中選擇效能的強度,不過「Lv3」因為發熱量較大,需要搭配等等會介紹到的「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才能開啟 (如下圖)。同時,下方也還有「觸控」、「網路」相關的設定可以調整。


▲ 系統偵測到使用者裝上「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後,就會自動跳出上圖的視窗,詢問是否要「綁定 X 模式 Lv3 效能」,未來裝上「AeroActive 3」就自動進入該效能模式。

在對每個遊戲的個別設定中,「效能」也有新的調校設定。除了剛才提到分為三種效能強度的「電競調校」外,還多了「硬核調校」,一般玩家在這依然可以很直觀地分別自定「溫度控管」、「CPU」、「GPU」三個項目的低、中、高程度。至於對遊戲體驗真的非常苛求的專業玩家,則可以藉由「核芯解放」功能對部分底層參數進行精細調整,放眼整個電競手機產業估計也只有 ROG 敢這麼做,這大概就是「For Those Who Dare」的核心精神吧!


▲ 進入個別遊戲的設定檔介面後,玩家可以自定的「觸控」選項如上圖,包括滑動靈敏度、滑動精準度、觸控靈敏度、邊緣防誤觸…等,非常細緻。

▲ 可以自定的「顯示」選項如上圖,包括反鋸齒、螢幕更新率。

▲ 可以自定的「效能」選項如上圖,包括效能模式和記憶體優化。關於「效能模式」,下面會再深入介紹。

▲ 可以自定的「網路」選項如上圖,包括防止網路自動切換、關閉背景系統同步、HyperFusion (可以在 Wi-Fi 速度不夠快的時候,自動切換至行動網路)。

▲ 在這邊可以看到自己設定的「AirTriggers」配置截圖。

▲ 在這也可以看到自己設定的「鍵鼠設定」。

▲ 在這也可以管理自己設定的「巨集」。

▲ 接著我們來看看「效能模式」的部分,「電競調校」也就是將效能強度分為三個等級。


▲ 當切換到「硬核調校」後,可自定的項目已經變得比較細緻與具體,包括「溫度控管」、「CPU」、「GPU」。

▲ 當我們切換到「核芯解放」之後,設定檔就變得更加複雜、「硬核」,主要是針對專業玩家而設計,建議一般玩家不要輕易調整。

▲ ROG 針對「硬核調校」的說明。

「AirTriggers 超音波觸控鍵」誕生的用意就是讓使用者在玩遊戲的時候,可以把部分操作延伸到「螢幕之外」,降低誤觸的機率、同時點按多個按鍵的難度,並提升遊戲體驗。ROG Phone 3 的「AirTriggers 3」則一舉將操作方式從兩種增加到四種,分別是「點擊」「單側雙鍵」「撥滑」「長滑」,「點擊」不必多說,就像過去 PSP 的「L」、「R」鍵,是最基本的操作方式。

▲ ROG Phone 3 機身共有三個「AirTriggers 3 超音波觸控鍵」的感應區,其中兩個有「特殊立體圖騰」標示的位於右側,另一個則在左側下方。


▲ 你可以自行決定「AirTriggers 3」的開關、「短握壓」、「長握壓」各自觸發的功能,以及「握壓」觸發功能的力道。


▲ 如上圖,「AirTriggers 3」的操作方式共有四種,分別是「點擊」、「單側雙鍵」、「撥滑」和「長滑」,每一種都可以讓玩家進行很仔細的調整。

「單側雙鍵」則是把單邊觸控鍵再「一分為二」,形同一次有四個「觸控鍵」;「撥滑」是「輕輕、短距離」滑動;而「長滑」顧名思義就是「用力、長距離」滑動。不難想像,這三種操作方式都對「操作精準度」有極高的要求,一不小心「按錯半邊」或「滑太用力」,可能觸發的就是不同操作,對團戰類型的遊戲會造成不小影響,所以建議你在實際用上這些遊戲操作之前 (當然也可以不使用) 先多練習一下,以免「雷」到隊友。

▲ 「AirTriggers 3」的配置介面,只要把圖中的紅色與藍色圓形移動到想要替代的按鍵上面即可,非常簡單。

▲ 在預設情況下,按下「AirTriggers 3」時,會出現像上圖的提示,提醒使用者已經觸發操作了,如果不喜歡也可以在設定中關掉。

還有一種新的操作方式,嚴格說起來不算是「超音波觸控鍵」的一種,也就是搭配手機內部的動作感測器,把使用者將手機上下晃動的動作也視為一種操作方式,像是我就把它設定為「換彈匣」,所以當我把子彈射完後,只要把手機上下晃動一下就可以自動開始換彈匣,還頗有真實感的,是個很有趣的功能,但同樣要小心誤觸的問題,以免對戰太激烈、動作太大突然換彈匣,而替敵人製造空檔XD。

▲ ROG 針對「體感操控」的簡介。

上面提到的都是軟體層面的設計和功能,其實 ROG Phone 3 的硬體設計同樣是「為贏而生」,像競品也開始借鑑的「側面充電插槽」設計,不僅是為了擴充遊戲配件,更是為了讓玩家邊充電、邊玩遊戲的時候,手不會被充電線「卡到」。ROG Phone 3 還比一般旗艦手機多內建一個「側面麥克風」,使得麥克風總數達到四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玩家在遊戲中跟隊友對話的時候,不會因為遮擋到頂部、底部、背面麥克風而影響收音品質。

▲ ROG Phone 歷代標誌性的「側面充電插槽」。

▲ 電源鍵左邊的小圓孔就是新增的側面麥克風,用來提升遊戲中和隊友對話的聲音品質。

雖然「異形切割區」、「散熱孔」的面積看似雙雙變小,但他們宣稱 ROG Phone 3 搭載了新的「GameCool 3 散熱系統」,包括重新設計的 3D 液態均溫板,以及比前代大 6 倍的散熱銅片。因為我手上沒有 ROG Phone II 可以橫向對比,所以不敢說誰更好,但連續以 X 模式、144Hz 螢幕更新率遊玩多場《絕地求生 M》(畫質 HDR 高清、幀率極限),ROG Phone 3 的溫度也都控制在 40 度左右,只是溫熱的程度,散熱表現很好,無需擔心,更不用說是過熱降頻。

ROG Phone 3 大幅改善的還有雙前置立體聲喇叭,這次 ROG 跟瑞典的音響專業廠商 DIRAC 合作,共同針對如「低頻」、「細節」、「清晰度」、「音量」…等各項指標進行逐一調校與優化。現在的 ROG Phone 3 的「低頻」和「音量」都明顯更有份量、更大聲「人聲」也不像過去聽起來有點刺耳 (在音量比較大的時候),變得溫潤、耐聽許多

▲ 和 DIRAC 合作後,ROG Phone 3 全新的「音效魔術師」,可以看到更多的調整功能。

關於雙前置立體聲喇叭,我認為更值得一提的是 ROG Phone 3 加入了「串音消除技術 (Crosstalk Cancellation)」「音場拓寬技術 (Soundstage Widening Technology)」,簡單來說就是以演算法創造出虛擬的「環繞」音效,非常類似蘋果從 iPhone XS 系列開始搭載的音效技術。

這對遊戲玩家帶來的好處就是即使不戴耳機,玩《絕地求生 M》這類需要「聽聲辨位」的遊戲時,也可以輕鬆感受到槍聲、腳步聲的確切位置 (例如:左後方、右後方),而不像 ROG Phone II 只是「立體」音效 (左方、右方),實際體驗、比較過一定可以感受出差異。

Aero 螢光保護殼的整體造型和隨附的 Aero 專屬保護殼大同小異,所以不用對防摔能力抱持太高期望;比較特別的是,Aero 螢光保護殼的顏色不再是黑色,而是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會呈現出不同顏色「螢光色 (通常是橘紅色)」,不少網友對這個顏色頗有微詞,我也不太能理解為什麼 ROG 會額外推出一個和隨附保護殼如此相像的保護殼。

▲ 對比 Aero 專屬保護殼 (上圖) 和 Aero 螢光保護殼 (下圖),兩者都有 ROG 招牌「電域文」設計元素,最大的差異就是顏色。

▲ 從側面可以看到,相機鏡頭和保護殼幾乎是等高,甚至略微凸出的,裝上 Aero 螢光保護殼後可能還是免不了刮傷鏡頭。

▲ 為了讓「AirTriggers 3 超音波觸控鍵」以及等一下會介紹到的「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可以正常使用,側面有非常大面積的開孔。

相較之下,「炫光智慧保護殼」則是個特別的存在,它的設計和 ROG Phone II 的同名保護殼完全不同,沒有了「信仰值」滿點的「電域文」,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孔洞,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 ROG 年初發表的電競輕旗艦「西風之神」Zephyrus G14 A 件的「點矩陣」設計,沒想到兩者真的有類似的用途。


▲ ROG 的 Zephyrus G14 電競筆電。(圖片提供 / ASUS)

「炫光智慧保護殼」的孔洞並非完全都是真的,其實只有部分孔洞可以透光,而且那些可以透光的孔洞合起來正好就是一個大大的 ROG「敗家之眼」Logo,左下角還有小小的「ROG」字樣。換言之,「炫光智慧保護殼」的孔洞並不能像 Zephyrus G14 一樣讓使用者自定圖形和文字,但是讓設計和自家其它產品線相互呼應的巧思很有特色,我非常喜歡,希望 ROG 明年還能繼續「呼應」下去。

▲ 「炫光智慧保護殼」背面有非常多孔洞。

▲ 除了孔洞外,也保有諸多線條、字樣…等裝飾元素。

▲ 「炫光智慧保護殼」內有 NFC 晶片,當手機感應到之後 (需開啟 NFC),便會詢問是否有切換至專屬主題,也會開始發光。

老實說,「炫光智慧保護殼」背後的 ROG Logo 的發光效果比我想的更好,就算在室外也不至於看不清楚,而且你同樣可以透過 Armoury Crate 自定它的 Aura RGB 燈效,自由度頗高。雖然它的包覆性已經比 Aero 螢光保護殼完整太多,但是追求輕薄的設計仍不免令人擔心;當然,我也知道「輕薄」與「保護性」很難兼顧,只是我個人會更傾向後者。

▲ ROG Phone 3 的「炫光智慧保護殼」會發光的區域合起來看就是一個 ROG 的 Logo 和 ROG 三個字母,超級吸睛!

▲ 「炫光智慧保護殼」明顯高於相機鏡頭,相比 Aero 螢光保護殼有更好的保護能力。

▲ 當然,為了「AirTriggers 3」和「AeroActive 3」,兩側還是得要大幅度挖空。

▲ 「炫光智慧保護殼」的使用情境圖片。(翻攝自 / ROG Phone 3 官方介紹頁面)

▲ 可以用 Armoury Crate 內的 Aura RGB 設定來自定「炫光智慧保護殼」的燈光效果。

在 ROG Phone 3 這次一系列的配件清單中,最令我驚喜的配件就是「抗菌玻璃保護貼」,我萬萬沒想到 ROG 竟然會自己推出保護貼,不論原因為何,它確實很不錯,使用起來相當滑順疏水疏油能力也很出色,表面有指紋只要簡單擦拭就乾淨了;除此之外,ROG 表示它經過二次強化,能夠有更好的保護能力。

▲ 「ROG 抗菌玻璃保護貼」的盒裝正面強調它僅有 0.21 毫米的厚度。

▲ 內部有保護貼的安裝教學。

▲ 當然,也有附上極簡易的貼膜工具,包括清潔螢幕用的酒精棉片、超纖維螢幕擦拭布…等。

▲ 「ROG 抗菌玻璃保護貼」的開孔相當精準,雙前置立體聲喇叭、前置鏡頭、亮度感應器都不會被遮擋到。

▲ 但從側面可以看到它的覆蓋性還有提升空間。

在嚴峻的疫情期間,「抗菌玻璃保護貼」中的關鍵詞肯定還是「抗菌」二字,ROG 宣稱這片保護貼用上了「銀離子抗菌技術 (AG+ Ion Antibacteria Technology)」,而且是嵌入保護貼,而非普通的塗層,因此可以做到幾乎永久的抗菌能力,讓保護貼常保清潔。當然,別忘了除了有這樣的科技幫助之外,使用者自己勤洗手、保持手機乾淨仍然是更重要的衛生之道

▲ 「ROG 抗菌玻璃保護貼」的「抗菌」設計。

「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同樣是盒裝內標配的配件,但 ROG 並沒有因為它是隨附的就草率將事,反而做了不少改進,例如 ROG 說它的轉速比前代快了 40%,因此可以有更好的主動散熱能力機身表面溫度最多可以降低 4°C,算是蠻有感的。

▲ 全新的「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的轉速比前代還快 40%,不過造型沒有太大差異。

▲ 這次也有一個用來暫放 ROG Phone 3 側面充電插槽防塵塞的位置,顯見 ROG 的貼心。

▲ 將「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夾上 ROG Phone 3 後的樣子。

AeroActive 3 除了保留 AeroActive II 開始加入的正、背面 Aura RGB 燈效、底部的 3.5 毫米耳機孔與 USB Type-C 充電插槽外,還在背面加入了一個隱藏式的「支架」,要是 ROG 當時不說,我可能到現在都還不會注意到這個設計;所以現在當你把 ROG Phone 3 放上 AeroActive 3 後,也可以直接把它當成手機架,拿來看影片,甚至是自拍架都十分方便。

▲ 仔細看會發現中間其實就是隱藏式支架的收納位置。

▲ 將支架拿起後就像上圖。

▲ 實際透過支架把手機架起來的樣子,拿來看影片或當自拍架都很好用,穩定度也不錯。

▲ 「AeroActive 3」使用情境照片。(翻攝自 / ROG Phone 3 官方介紹頁面)


身為「電競手機」,ROG Phone 3 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865+ (Plus) 處理器16GB LPDDR5 記憶體512GB UFS 3.1 儲存空間,都是時下最新、最頂級的硬體規格,實際表現自然毋庸置疑,即使同時開啟多個 Apps、網頁,在來回切換的過程中,以及過場動畫都絲毫沒有卡頓,這部分實在無需多說,畢竟「效能」就是歷代 ROG Phone 最擅長的領域,ROG Phone 3 也不例外。


▲ 我評測的 ROG Phone 3 搭載 Qualcomm S865+ 處理器、16GB 記憶體、512GB 儲存空間,是最高規的版本,系統版本為 Android 10。

▲ 使用 ROG Phone 3 透過 GeekBench 5、Antutu Benchmark 8.4.3、3DMark 跑分的成績截圖。

▲ ROG Phone 3 在 ZETAIL X 效能跑分資料庫中登錄的成績。


▲ 初次開機,還有剩餘大約 490GB 的可用空間。

有點可惜的是 ROG Phone 3 在 UI 設計、系統功能…等軟體層面都沒有什麼令人眼睛一亮的新東西 (這大概就是 ROG UI 至今都沒有版號的緣故吧),雖然還是有一些小功能加入,例如:可以一次選中多個 Apps 進行移動更新 Apps 時會類似 iOS / iPadOS 在圖標上即時顯示進度安裝 APK 時不再佔據整個畫面…等,稍微簡化了原本繁瑣、不夠人性化的操作,但我希望以 ROG 團隊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可以替 ROG Phone 的系統、軟體注入一些更獨特的元素。


▲ 新的 ROG UI 加入了一次移動多個 Apps 的功能,對於想要整理桌面時非常方便。


▲ 現在更新 Apps 時,在圖標上也會即時顯示更新進度,就類似 iOS / iPadOS 的設計。


▲ 安裝 APK 的時候不再會佔據整個畫面,而是以視窗的方式顯示。


▲ ROG Phone 3 這次內建了四組動態桌布,如果搭配「炫光智慧保護殼」的話,還可以解鎖一個專屬的動態桌布,效果如下:

    

  


▲ 你可以在設定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系統導覽」方式,一種是 Android 原生的「手勢導覽」、另一種則是經典的「導覽列」。


▲ 在「智能管家」中,你可以輕鬆管理「流量」、「記憶體」、「空間」、「隱私與安全」…等多項功能。


▲ ROG Phone 3 同樣內建「應用分身」的功能,而且支援的應用程式與遊戲變得非常多。

ROG Phone 3 採用的是和 ROG Phone II 相同的「螢幕指紋辨識」,使用體驗差異不大,兩者的可用性都不夠高,經常遇到感應不到手指,或是無法成功解鎖的問題;當然,這可能或多或少和我貼了「ROG 抗菌玻璃保護貼」有些關係,但如果連官方推出的配件都會對使用造成影響,我想「螢幕指紋辨識」的提升與進步空間還是相當大


▲ ROG Phone 3 依舊採用「螢幕指紋辨識」,但使用體驗有待提升。


ROG Phone 3 搭載三鏡頭配置,分別是用上 SONY IMX686 感光元件的 6400 萬畫素、f/1.8 光圈的「主鏡頭」(預設會開啟「四像素合一」拍攝 1600 萬畫素的照片,這樣有助於提升照片亮度)、1300 萬畫素、f/2.4 光圈的 125 度「超廣角鏡頭」,以及新加入的 500 萬畫素、f/2.0 光圈「微距鏡頭」,值得一提的是,主鏡頭還是沒有 OIS 光學防手震前置鏡頭則是 2400 萬畫素、f/2.0 光圈,並且預設也會開啟「四像素合一」拍攝 600 萬畫素的照片。

▲ 儘管 OIS 光學防手震從 ROG Phone II 後就一去不復返,但這次相機模組卻大幅凸起。

主鏡頭的日拍表現沒什麼問題,大部分照片都有著良好的細節保留色彩也不會過於鮮艷,和真實場景差異不大,觀感上很舒服。唯獨 HDR 的表現不太穩定有時力道很大,能夠大幅降低照片的對比度,完整呈現明、暗處的細節;有時卻又沒什麼效果,暗處依舊一片漆黑 (但也跟測光方式有關係),其實以 ROG Phone 3 強大的性能,應該也能連帶讓 HDR 有很出色的表現,只是受限於目前的 HDR 算法還不夠「智慧」,期待 ROG 未來好好改進一番。

ROG Phone 3 除了加入和 iPhone 11 系列類似的「自動夜景模式」,可以在偵測到環境過暗時,自動啟動夜景模式外,也保留之前就有的「獨立夜景模式」。經過測試後,我發現「自動夜景模式」的主鏡頭、超廣角鏡頭最長只能分別拍攝 5 秒、6 秒,而「獨立夜景模式」則是 28 秒、25 秒,形成「兩種夜景模式同時存在,卻有不同拍攝限制」的怪象,因此就算都將手機固定在腳架上,兩種模式拍出的照片卻會有天壤之別

▲ 在自動模式下,如果系統偵測到環境亮度不夠,就會自動開啟夜景模式,並且會在取景器右下角出現預計拍攝需要的時間。

自動夜景模式、獨立夜景模式 成像對比 (最長拍攝時間)

▲ 上圖為「自動夜景模式」拍攝、下圖為「獨立夜景模式」拍攝。雖然都是「夜景模式」,但因為最長拍攝時間的不同,兩張照片呈現非常大的差異;其實 ROG 完全可以讓「自動夜景模式」的最長拍攝時間與「獨立夜景模式」一致。

在自動偵測開啟夜景模式後,ROG Phone 3 主鏡頭的夜拍成像「品質」沒有我預期的好,但「觀感」其實不差,這得益於它優秀的色彩還原能力,即便是進入半夜的室外環境,ROG Phone 3 搭配夜景模式還是可以拍攝出色彩鮮艷、貼近真實場景的照片,這點讓我很滿意。放大看,不難看出細節的塗抹與銳化痕跡,另外,在部分高反差場景下,可能會拍出有點泛白、雜訊較多的照片,希望可以透過軟體更新來改善。

ROG Phone 3 和前代共用了相同的超廣角鏡頭,原本的優、缺點自然也都一脈相承。優點顯而易見,就是在拍攝風景或建築物時,可以呈現出更有張力、更震撼的視覺效果,很適合 Po 上社群平台和朋友分享;缺點是對環境亮度要求高,不夠亮的話,照片會出現嚴重的「油畫感」,除此之外,邊緣畫質下降抗眩光能力不佳的問題也沒有緩解。整體而言,ROG Phone 3 的超廣角鏡頭可用性雖然不低,但對一款追求「面面俱到」的電競旗艦手機來說,ROG 還需要花更多心思在相機調校上

主鏡頭、超廣角鏡頭 成像對比

第一組

第二組

▲ 從多組比較樣張中都可以發現超廣角鏡頭的抗眩光能力不夠好。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從相機 App 的設計邏輯來看,ROG 自己可能都對新加入的「微距鏡頭」沒什麼信心,我原本以為手機應該會在感知到與拍攝物體距離過近時,自動詢問是否要切換到微距模式,沒想到還得要使用者自行切換,使用體驗不免大打折扣。而它的實際成像表現也讓人不甚滿意,看起來總是糊糊的,如果你真的想要拍攝很細節的照片,將主鏡頭切換到 6400 萬畫素後再拍攝,通常效果更好

▲ 微距鏡頭的成像普遍不夠清晰。

微距鏡頭、6400 萬畫素主鏡頭 成像對比

▲ 放大後可以清楚看到由主鏡頭拍攝的 6400 萬畫素照片 (經過裁切) 比微距鏡頭拍的照片細節更多、更清晰,但因為兩者焦距不同,自然會產生視差。

對了,講了兩代的前置鏡頭飽和度不足的問題,終於在 ROG Phone 3 上面得到完全解決,現在的自拍照片成色很漂亮、自然,再加上寬廣的拍攝角度顯著的 HDR 效果我非常喜歡目前 ROG Phone 3 自拍照片的風格。另外,其實 ROG Phone 3 在相機 App 內新增了相當多拍攝模式與功能,但因為篇幅的關係就不一一展開,下面直接搭配截圖與實拍來簡單說明。

▲ ROG Phone 3 的相機快門鍵借鑑了 iPhone 11 系列的 Quick Take 功能,長按變成錄影、向右滑動才是連拍。

▲ 新的「專業錄影」模式。

▲ 在「錄影」與「專業錄影」模式中,都可以開關「濾風切聲」和「聚焦收音」的功能,但在「專業錄影」模式下,使用者甚至可以指定收音的方向。

▲ 在錄影模式下,如果偵測到畫面明暗反差過大,取景器右下角會自動出現一個「HDR 模式」的開關。

▲ 上面為「關閉『HDR 模式』」、下面為「開啟『HDR 模式』」,可以自己感受一下差異,我覺得還是挺明顯的。

▲ 上面為「關閉『超級防手震錄影』」、下面為「開啟『超級防手震錄影』」,同樣可以自行比較一下兩者的穩定度差異。但需要說的是,開啟「超級防手震錄影」會自動切換成「超廣角鏡頭」(無法選擇),所以在環境比較暗或有特寫拍攝需求的時候,不適合開啟。


從第一代 ROG Phone 推出至今,ROG 都很樂意去揭露產品各項設計的決策過程與兩難,像是「要『超快充』還是『大電量』?」就依然是 ROG Phone 3 研發過程中的討論議題之一。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結果,ROG Phone 3 內建了 6,000mAh 的超大電池容量;有趣的是,同樣搭載 6,000mAh 電量的 ROG Phone II 上市到現在雖然已經超過一年,市面上卻幾乎沒有任何相同電池容量的新手機推出,顯然「超快充」才是大勢所趨。

但為什麼 ROG 依舊執著於「大電量」?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延長單次電池使用時間」。我們要先知道鋰電池有「充放次數」的壽命限制,通常一顆鋰電池的循環次數 (電池從 100% 耗至 0%,再從 0% 充電至 100% 的過程,但未必是一次性的) 在幾百次到一千次,超過這個次數,鋰電池的蓄電能力會大幅降低。


▲ ROG Phone 3 搭載的「電力達人」App,在裡面你可以設定應用程式的「自啟動管理」、自定「電池模式」、開關部分功能來「強化續航」、改變充電模式來「電池保養」。

知道這點後,相較「小電量 + 大功率快充」模式,ROG Phone 3 的「大電量 + 小功率快充」能夠「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理由應該就很明顯了:既然 ROG Phone 3 的電池容量更大,充飽電勢必可以用更久,相當於降低了「電池循環次數」累積的速度,進而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根據 ROG 的測試,以內建 4,510mAh 電量的 OnePlus 8 Pro 作為競品,將兩款手機以 30W 功率充放電;結果搭載 6,000mAh 電量的 ROG Phone 3 電池循環次數來到 500 次的時間比 OnePlus 8 Pro 還晚了 6 個月。

再來是「延長單次電池使用時間」,「大功率快充」固然可以減少充電時間,但為了保護電池與手機,通常充電到 7、80%,充電速度就會開始下降。因此,電池容量越小的手機,充電速度就越快下降。拿 ROG 的測試資料來說,依舊以 4,510mAh 電量的 OnePlus 8 Pro 對比,以 30W 功率充電,ROG Phone 3 只要 45 分鐘就可以將電池充到 4,510mAh,但 OnePlus 8 Pro 充飽電則需要 63 分鐘;換句話說,當充電時間同為 45 分鐘時,充入 ROG Phone 3 的電量會更多,電池使用時間也能更長。


▲ 在「電池保養」內可以看到「電池健康度」,同時下面也可以設定電池的「充電上限」。另外還有兩個充電模式,分別是「低速充電」跟「排程充電」,前者適合在邊充電、邊玩手機時開啟,如此一來可以降低發熱,避免對電池造成傷害;後者則適合在睡覺充電使用,可以自行設定起床時間,讓手機在起床前再充飽,避免電池過充。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表達縱然「超大功率快充」是大勢所趨,但就當下的電池技術來說,「大電量」還是較為實際、可靠的選擇,ROG 的做法不僅並非執迷不悟,反而可能是他們更重視使用者的展現。ROG Phone 3 最大充電功率為 30W,同樣支援 QC4.0、PD 3.0 雙快充與獨家的 HyperCharge 直充技術,後者將充電 IC 從手機移到充電器上,可以有效降低充電溫度。


▲ 使用隨附充電器替 ROG Phone 3 充電時,可以在鎖定畫面底部看到「HyperCharge」的字樣,表示有在快充。

按照慣例,我以 PCMark 的「工作 2.0 電池使用壽命」對 ROG Phone 3 進行續航測試,並在不同條件下做了兩次,一次是「關閉 X 模式,螢幕更新率設定為 60Hz」,測試結果為 16 小時 8 分鐘;另一次是「開啟 X 模式,螢幕更新率 144Hz」,測試結果為 10 小時 46 分鐘。或許是因為功耗的提升,兩個成績都比 ROG Phone II 略差,但依然很令人滿意;如果只是日常使用,拍拍照、滑滑網頁、Facebook、Instagram、看看 YouTube,一天一充,甚至兩、三天一充都不是問題。


▲ 在「關閉 X 模式,螢幕更新率 60Hz」的設定下,ROG Phone 3 的續航時間達到 16 小時 8 分鐘;改為「開啟 X 模式,螢幕更新率 144Hz」時,續航時間縮短為 10 小時 46 分鐘,表現很亮眼。

另外,我也透過《絕地求生 M》進行續航測試,在手機開啟 X 模式、螢幕更新率設為 144Hz (沒有搭配 AeroActive 3 散熱風扇);遊戲內畫質設定為 HDR 高清、幀率極限 (60 FPS) 的條件下,遊玩 60 分鐘共消耗 22% 的電量,相當於從滿電到沒電,最多可以連續遊玩將近 5 小時 (如果把部分設定調低,時間一定可以再延長),在我看來是非常強大的表現。

至於充電時間,因為 ROG Phone 3 有兩個 USB Type-C 插槽,我也就各做了一次測試 (搭配隨附充電器與充電傳輸線),結果和 ROG Phone II 一致,側面插槽的充電速度都比較快,從 3% 到 100% 只需要 1 小時 35 分鐘,底部插槽則是 1 小時 47 分鐘,對於充滿一顆 6,000mAh 容量的電池已經非常快;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插槽的充電速度還都比 ROG Phone II 更快,令人驚喜。

▲ ROG Phone 3 在 ZETAIL X 充電與續航測試資料庫中的成績,和其它手機對比不難看出它的強大。


縱觀來看 ROG Phone 3 的種種改變,都能夠看出 ROG 試圖跳脫 ROG Phone 原先的極端電競定位,力求從「電競手機」與「旗艦手機」中取得更好的平衡,這體現在不斷收斂的外觀設計、新增的微距鏡頭 (微距鏡頭對遊戲玩家意義不大)…等處。

然而,策略的改變並沒有讓 ROG Phone 3 的效能表現做出半點犧牲;換句話說,在遊戲玩家依舊可以享受到極致效能的前提下,ROG Phone 3 的種種改變都是為了讓一般消費者對它有更高的接受度,模糊「Gamer」跟「Customer」間的界線。因此,雖然我們在 ROG Phone 3 上看到的創新變少、變小了,這或許也代表著 ROG 的野心更大了,如果說前兩代 ROG Phone 都是「為贏而生」,那「為雙贏而生」可能會是更契合 ROG Phone 3 的 Slogan。


責任編輯:胡思玄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