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ZETAIL X 耳機、喇叭 Bowers & Wilkins Bowers & Wilkins PX 主動降噪耳罩式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由外而內的奢華音樂饗宴
Bowers & Wilkins耳機、喇叭Z+TECHZETAIL X

Bowers & Wilkins PX 主動降噪耳罩式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由外而內的奢華音樂饗宴

1.1k
Bowers & Wilkins PX 主動降噪耳罩式藍牙耳機 開箱體驗:由外而內的奢華音樂饗宴

Z+點評:是 B&W,不是 BMW。


本文目錄

1. 前言
2. 客觀綜述

3. Bowers & Wilkins PX 規格 、基本資訊
4. 開箱、外觀與設計
5. 配戴感受
6. 功能與使用體驗
7. 延遲與連線穩定性
8. 降噪與隔音表現
9. 聲音、續航表現
10. 尾聲


發燒友們肯定對 Bowers & Wilkins (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 B&W) 這家有 50 多年歷史的經典英國音響大廠不陌生。雖然音響才是 B&W 的老本行,不過其實他們早在九年前就開始涉及耳機領域,至今已經發表了多款旗艦級耳機。

面對近幾年的「主動降噪耳機」風潮,他們也沒閒著,在 2017 年底推出了自家第一副主動降噪耳罩式耳機,也就是我今天要開箱的 PX。一款兩年前的耳機用當今的標準來看是否會明顯遜色?它的降噪能力與 SONY、Bose 這些頂尖對手的最新耳機相比又是如何?本篇文章,我會盡可能給你答案。


「ZETAIL X 頭戴式藍牙耳機分數評比」現以即時性、圖形化、互動式呈現,可以完整列出所有測過的真無線藍牙耳機,也可以單獨檢視各耳機特定項目的分數高低。

「續航表現」測試方法:使用 AAC 音訊編碼格式,以 50% 音量循環播放同一播放清單,測試該耳機的連續音樂播放時間。從 30 分起跳,每 1 小時為 1 分。若耳機續航時間為 1 小時為 31 分;7 小時則為 37 分,以此類推;數字後之「+」、「-」、「=」符號分別表示測試結果長於、短於、等於官方公佈數據,無特別標示則表示無法測試續航表現,以官方公佈數據代替。


建議售價: NT$16,800 元
顏        色: 太空灰、香檳金 (本文開箱版本)
單體尺寸: 40 (mm)
耳機類型: 耳罩式藍牙耳機
藍牙版本: 藍牙 4.1
編碼格式: SBC、AAC、aptX HD
響應頻率: 10 Hz – 20 KHz
特殊功能: 可調式主動降噪功能 (ANC)、Bowers & Wilkins PX 專屬應用程式、取下 / 戴上自動暫停 / 播放音樂、可使用無線或有線方式聆聽


▲ B&W PX 的盒裝挺大的,在設計上也很簡潔。

▲ 從盒裝左、右側可以看到各一半的 PX 外型,將兩者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 PX,如上圖。

▲ 盒裝背面是數項關於 PX 的特色功能與規格。

▲ 上圖就是 PX 盒裝內所有的內容物,包括 PX 本身、快速上手指南、耳機收納袋、USB Type-C 充電傳輸線,與一條 3.5 毫米對 3.5 毫米的音訊傳輸線。

正如副標題形容的,B&W PX 所為使用者帶來的奢華感是「由外而內」的,第一眼看到 PX 就散發著「英倫」的典雅氣質,我開箱的雖然是「香檳金」版本,不過它在外觀上採用了撞色設計,頭梁和耳罩都有很大面積的「深藍色」元素,產生了鮮明的色彩對比與層次感,更加襯托出「香檳金」的質感。

▲ 香檳金的 PX 大抵以深藍色與金色構成,對比感很強烈,也非常有質感。

▲ PX 在設計上很大程度承襲了 B&W 獨樹一幟的耳機結構設計,像是這個耳機線外露的設計。

▲ PX 機身上所有的按鍵都在右耳耳罩上,功能如上圖所示。值得一提的是 B&W 有特別讓「播放 / 暫停鍵 (按一下可以播放 / 暫停音樂、按兩下切換至下一首歌、按三下回到上一首歌)」的按鍵凸起,如此一來「盲操作」時就不會和兩旁的音量鍵搞錯。

▲ PX 的左右聲道 R 與 L 標示在頭梁內側,不像許多耳罩式耳機是直接標示在耳罩內部。

除了視覺上的質感,B&W 在耳機觸覺上的質感,也就是材質的選用也十分講究,整個機身使用了三種材質搭配而成,耳罩的 Logo 處與支撐臂 (金色) 是「鋁合金」材質,而耳罩的其餘區域 (藍色) 則是以「防彈尼龍布」包覆,提供了豐富的觸感。最後一種材質則是耳墊與頭墊部分的「小羊皮」,這樣三種材質的組合使得 PX 的質感明顯更勝競品,不管你喜不喜歡它的外觀風格。

▲ PX 的耳罩 Logo 部分和支撐臂的金色區域都是「鋁合金」材質。另外,從上圖可以看出「Bowers & Wilkins」的字樣有浮凸效果。

▲ 而耳機機身藍色的地方則是「防彈尼龍布」材質,上面有立體紋路可以提供使用者比較不同的觸感。

▲ 至於耳墊和頭墊所使用的材質就是「小羊皮」材質啦~

不過 B&W 這麼做所導致的問題也很明顯,就是 PX 的重量偏重。市面上其它同樣具備主動式降噪功能的藍牙耳罩式耳機,比如 SONY WH-1000XM3 為 255 公克、Bose QC35 II 為 240 公克、Bose 700 為 250 公克、Sennheiser Momentum Wireless 為 265 公克,而 PX 卻突破了 300 公克的門檻,達到了 335 公克,長時間聽音樂的壓力會相對較大。

▲ 從側面可以看出 PX 的機身用上了面積不小的鋁合金材質,重量自然也比較重。


我們知道耳機結構有非常多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入耳式耳塞式耳罩式三種,而耳罩式其實還有再分「全罩式」「貼耳式」,前者顧名思義就是將耳朵完全罩住,而後者則是貼在你的耳朵上,所以論舒適度漏音抑制通常都是前者比較好,像 PX 就是

▲ B&W 的 P5 S2 就是「貼耳式」的耳罩式耳機,是我相對比較不習慣的設計。(翻攝自網路)

長時間配戴上,PX 的小羊皮耳墊厚度十足非常柔軟,確實提供了不俗的配戴舒適度,不過還說不上出色,原因就出在頭墊,PX 的頭墊相較耳墊明顯偏硬厚度也不夠。短時間配戴沒問題,長時間配戴就會感到不太舒服 (加上重量不輕,聽音樂時會一直對頭部施加壓力),用一段時間需要拿下來休息一下。

▲ 從這兩張 GIF 可以輕易看出 PX 的耳墊與頭墊的柔軟度與厚度的顯著差異。

▲ PX 最短與最長的頭梁長度比較。

▲ PX 機身上共有兩個可以旋轉的結構,用以讓使用者調整最適合的配戴角度。


現在市面上萬元以上的藍牙耳機幾乎都有自己專屬的 App,讓使用者可以透過 App 進行更多功能的設定與調整,PX 當然也不例外,而且 App 名稱就叫做「B&W PX (iOS 點我下載 / Android 點我下載)」。這款 App 主要只有提供兩項功能讓使用者設定,分別是「主動降噪」的強度「主動式感應」的開關與靈敏度。除此之外,PX 的韌體也可以在這個 App 內進行更新。

▲ PX 的專屬手機 App 的歡迎介面,這個 App 目前僅有提供簡體中文版。

這時候你可能會疑惑「主動式感應」是什麼,其實就是所謂的「拿下 / 戴上耳機自動暫停 / 播放音樂」的功能,所以當你把耳機拿下掛在脖子上時,音樂就會自動暫停再戴起來音樂就會繼續播放,非常方便與直覺,不過預設的靈敏度有點容易誤觸發,我比較建議設為「Less」,以免一直被打擾。


▲ 在 PX 的第二層 App 介面中可以找到「Wear Sensor (配戴感應器)」的開關,開啟後就可以對下方的「Sensitivity (靈敏度)」進行調整。

畢竟 PX 並不是一款非常仰賴 App 使用的耳機,所以在使用體驗方面並沒有太多好說,甚至 B&W 還有為 PX 提供 3.5 毫米耳機接孔,如果你需要外出使用很長一段時間又不方便充電,可以帶上隨附的 3.5 毫米雙公頭轉接線,減少電量消耗 (而且聲音品質也會相應提升)。

▲ PX 使用 USB Type-C 當作充電介面,對於一款兩年前的產品而言顯得十分有前瞻性 (畢竟到現在還有很多新推出的耳機仍然採用 Micro USB 充電孔),而充電孔旁邊的就是 3.5 毫米耳機孔。


相較於真無線藍牙耳機,其它形式的耳機並不會,也沒有必要太過積極地追隨新規格,比如藍牙 5.0 在真無線藍牙耳機上都幾乎是標配了,售價更高的 B&W PX 卻還在用藍牙 4.1,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它的連線穩定性與延遲表現,甚至它還比許多用上更新藍牙晶片的真無線藍牙耳機表現更好

在我使用 PX 的這一陣子,無論是在干擾多的地方,比如高鐵站內,還是干擾少的地方,都沒有遇到過連線不穩定的情形,表現相當穩定。耳罩式耳機畢竟左右耳是以線相連,相當於與裝置間的音訊傳遞過程只需要經過一趟,所以 PX 在延遲部分的表現還不錯,屬於依然可以感受到聲音稍慢,但不會影響到觀影體驗的程度。

▲ 只要撥一下電源鍵就可以開啟 PX,如果你之前已經與裝置配對過就會自動重新連線。


剛剛有提到透過 PX 專屬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主動降噪的強度,共分為「辦公室」「城市」「飛行」三種,降噪程度可想而知是依序由弱至強。使用「辦公室」模式時,你還可以稍微聽到附近同事的說話聲;「城市」則保留部份環境音,讓使用者可以注意到周圍的情況,以免因為太過安靜而發生意外;至於「飛行」顧名思義就是要消除掉「機艙等級」的吵雜噪音降噪程度最強的。

▲ PX 的三種降噪模式,如果你對於三種模式都不滿意,也可以滑動下面的「Voice Pass-through (聲音穿透度)」橫槓來調整降噪效果。

雖然主動降噪是 PX 的主打賣點之一,不過坦白說,它的降噪能力遠沒有我預期的好,甚至比售價更低、非耳罩式的 WF-1000XM3 還弱,至於和 SONY (耳罩式)、Bose 這類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相比就更不用說了。但不要誤會我的意思,PX 的降噪開啟與關閉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加上良好的被動降噪可以杜絕大部分外界噪音,只是仍沒辦法像某些競品讓你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 儘管 PX 體積較大、售價更高,但主動降噪的表現還是難以和 WF-1000XM3 匹敵。


要想在音響產業立足超過半世紀,肯定要有深厚的聲學基礎,這在 B&W 的產品上展露的淋漓盡致。PX 搭載了與 B&W 旗下 50 周年紀念旗艦耳機 P9 Signature 相同的 40 毫米的單體,並且配合 15 度斜角的擺放方式,讓單體面向耳道發聲,提供更好的聲學表現。

▲ PX 的耳墊是磁吸式設計,稍微用點力就可以拿下來。另外,從上圖可以看到單體採用了 15 度的斜角擺放方式,算是很特殊的設計。

在編碼格式方面,除了最基本的 SBC 與 AAC,PX 還有支援更高階的 aptX HD,相比 WH-1000XM3 少了 aptX 與 LDAC,但比 QC35 II、700 多了 aptX HD,也因此讓 PX 得以傳輸 24-bit 的 Hi-Res 高解析音訊,呈現細節更豐富的聲音。


▲ PX 支援 aptX HD,與支援的手機進行配對後就可以看到 aptX HD 的字樣。

接著來說說我的主觀聽感,做為參考即可,聲音傾向合不合胃口還是建議你實際試聽再做判斷最準確。PX 走的是偏向三頻均衡的調教路線,不過不像 WH-1000XM3 那麼「平淡」低音充沛有力量,卻不會過多,整體聽感恰如其分。PX 的音場寬廣,各個樂器有著分明的層次感定位也相當明確對於編曲複雜的歌曲 (比如 Mrs. Green Apple 的) 都可以很好地駕馭

▲ PX 可以很好地應對有大量樂器與樂段的歌曲。

使用 PX 一段時間後,我覺得它最適合播放快節奏的流行音樂,像是 Ed Sheeran 的專輯《Divide》,聽起來極為流暢、舒服。不過用來播放空靈、極簡編制的音樂時,比如陳粒的歌曲、王若琳翻唱的《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 日文版)…等,PX 都比較難表現出那種透明、乾淨的聽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PX 在開啟主動降噪功能後會出現「嘶嘶」的底噪音質也會明顯降低,所以實際上我後來在使用 PX 聽音樂時都沒有開啟降噪,單靠 PX 的被動降噪就能大幅隔絕外界噪音。

根據 B&W 的介紹,PX 在開啟降噪下可以連續播放 22 小時的音樂,為了驗證是否為真,我一樣進行了 ZETAIL 的耳機續航測試 (與 iPad mini 5 連線,以 50% 音量連續播放音樂),測得 PX 在降噪關閉的情況下「至少」能夠連續播放「26 小時 40 分鐘」的音樂,在經過 26 小時 40 分鐘後,PX 的剩餘電量低於 10%,還能再撐一下,但時間應該不長,這樣的成績算是中規中矩。

▲ 透過我的測試,PX 充滿電的狀況下可以連續播放 26 小時 40 分鐘以上的音樂,不能算是特別突出的表現,但也很夠用了。


PX 在臺灣的銷售路線很完美地詮釋了「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的概念,雖然頂著 B&W 的品牌光環,但最初 NT$16,800 元的售價真的比較難讓一般消費者下手。經過一段時間,現在 PX 在電商平台都降到了 NT$12,800 元,總算是來到了主流 ANC 耳罩式耳機的價位帶,也是消費者相對比較能夠接受的價格。

總得來說,PX 擁有出眾的外觀設計與質感,耳機的聲音也絕對對得起 B&W 的招牌,只是主動降噪表現相較競品稍弱,好在得益於良好的耳墊設計,被動降噪也能發揮一定作用。作為 B&W 在主動降噪領域的初試啼聲,PX 的表現已經足夠成熟。

另外,B&W 近期剛好推出了最新一代的主動降噪耳罩式耳機 PX7 與 PX5,相信 PX 還有機會再降價,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副 B&W 的耳機,對主動降噪效果沒有太高要求,也許可以考慮看看。至於 PX7 和 PX5,後續有機會的話我們也會為各位進行開箱與介紹 (尚未正式引進臺灣),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胡思玄

本文作者
胡思玄

ZETAIL 創辦人、總編輯。 喜歡研究科技產品、技術與市場,對於科技產品有獨到見解。曾經歷過消費者購機時的猶豫,所以打造了消費者導向的科技媒體 - ZETAIL。我們將會持續替大家帶來高品質的文章,謝謝您們的支持,我們將持續進步!



版權聲明©️

DMCA



在社群媒體關注 ZETAIL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探索更多來自 ZETAIL 科技心感動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